近年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始终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联动”的双创教育理念,聚焦双创教育内涵发展,聚焦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聚焦服务地方,构建“三理念四体系三平台”双创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生态链,走出了一条具有“山石”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联动”的双创育人机制
学校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学校全面领导,团委日常主导,学院主体实施”的原则,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聘请企业技术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地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学校注重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先后开展5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面向大一到大四全体在校学生开展授课教育,将“创意→创新改造→模拟创业→项目运营”融入课程思路,课程教学实施“双链条、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发挥各育人环节的优势,形成了“通识教育+竞赛孵化+创业成功”的“金字塔式”竞赛管理模式,扩大课程、赛事覆盖面,将成熟项目对接孵化基地,扎实推进项目成果转化成实际创业行动,形成全方位双创教育合力。
二、构建“特色学科+教授创新+学生创业+供给产业”的双创教育体系
构建以石油化工、石油装备重点特色学科为引领、培育学科为支撑、储备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依据学科特点,实施“一专业一赛事”工程,打造“山石样板”双创实践平台。组建16支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团队,吸引优秀教授、教师担任双创导师,引培博士、教授应用研发成果创办碳中和、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企业18家。坚持与区域发展同向同行,设立“思达实验班”,举办“爱迪生训练营”,先后培养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齐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齐家社工负责人黄居凯,东营市创业先进个人山东中凯电业有限公司黄梓恒等数十名创业典型。学校积极融入服务“双碳”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大局,启动“绿色低碳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紧密围绕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成果,布局双碳人才培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碳交易中心,构建特色鲜明、高度开放、深度融合的“一谷四心”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格局。2个核心项目入选省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1个中心获批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1个基地入选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东营市第一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三、深化“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科创竞赛”平台,汇聚双创育人合力
大力推进“青岩创智”双创实践中心基地建设,学校先后投入700余万建成大学生双创孵化中心,为在校大学生和近三年内学校毕业的校友提供场所和服务。基地于2024年被授予省级创客之家,市级创业联盟会长单位。学校全力打造“课创融合 专创融合”的双创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课堂与实践、专业与双创”相互支撑、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方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等双创通识课4门,第二课程双创课程18门,引进中国大学生MOOC等在线平台精品课程21门,构建从理论学习、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到科创比赛的全链条式双创课程模式。2023年,在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等高水平国家级竞赛中获奖239项,在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587项。发挥石油化工、石油装备特色优势,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功孵化“藕动中国”--宽幅水力挖藕机”、“非同钒碳--绿色高比容量锂钠电池正负极材料开发”、“尘埃落定”——标准粉尘黄河沙进口替代的开拓者”、“像得益彰--基于MIMO阵列的毫米波雷达成像系统”、“腐蚀之殇--化工领域水性纳米重防腐引领者”、“油电之眼--专注于油田智能变电站电力设备故障的高精度监测”等6个项目先后在省部级比赛中斩获金、银、铜奖,成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难题。(通讯员:张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