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按照《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附件1)要求,我校拟定于2024年6月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总体目标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热情,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三、主要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 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
四、大赛内容
(一)高教主赛道
1.参赛项目类型
(1)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2)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3)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4)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5)“人工智能+”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根据“四新”“人工智能+”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2.参赛要求
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院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组别
根据项目发展阶段,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
(2)创业组
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我校校友(即 2019年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1.参赛要求
(1)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我校全日制本科生或毕业 5年以内的我校校友(即 2019年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参赛组别和对象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五、大赛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5月中下旬)
下发竞赛参赛通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各学院广泛宣传、动员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注册报名,完善团队(不少于3人)信息,填报项目信息,报名数量要求见附件2。
(二)作品申报阶段(6月上旬)
各学院于2024年6月12日前完成申报作品初审、统计,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组织参赛同学提交相关参赛信息,在学院及“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同时提交材料,方可认定成功参赛(学生操作手册可从“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自行下载)。
(三)学院评审、排序、提交材料阶段(6月中旬)
依照大赛评审规则(“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自行下载),开展院级的项目评审工作,并对推报项目进行排序,各学院材料提交时间定于2024年6月15日前,需提交的文件:
(1)项目计划书(电子版、纸质1份,见附件3 );
(2)执行总结(电子版 无模板);
(3)项目申报表(电子版、纸质版1份,依据赛道选择填写附件4或附件5);
(4)项目PPT(电子版 20页左右)和视频(电子版 1分钟左右);
(5)项目排序汇总表(电子版、纸质版1份,纸质版需学院负责领导确认签字盖章后提交,见附件6)。
各学院将各项目的电子版材料单独建立文件夹,以“学院名称+项目数量”命名,电子版请发送至邮箱:214019250@qq.com,纸制材料以学院为单位统一送至小白楼314室 孔老师。
(四)校级决赛阶段(6月下旬)
学生工作处、团委组织专家对各学院推报项目进行评审,确定进入校级决赛项目团队。决赛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拟于6月下旬在学校操场举办,每件参赛作品可指派1名指导教师和1-3名学生参赛。每个团队需提交答辩PPT以及1分钟的视频(视频请选择avi,wma,rmvb,rm,flash,mp4格式,大小不超过500M),决赛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六、大赛奖励
大赛设金奖、银奖、铜奖及优秀奖若干,并为获奖项目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优秀项目推荐参加省级比赛。大赛设优秀组织奖若干,奖励在大赛组织工作中推荐项目数量多、质量优的学院;大赛评选优秀指导教师若干,奖励在大赛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
七、工作要求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教育部牵头组织的国内最高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竞赛组织及获奖情况已纳入评价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分类绩效考核、高水平大学建设等的重要指标。各学院应高度重视,抓好比赛组织工作;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扎实做好项目申报指导、遴选、推荐工作;要为在校生和校友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鼓励支持学生依托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创业。
八、注意事项
(一)学校将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下发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有关通知要求,视情况对校赛组织予以调整,请及时关注。
(二)由于省教育厅会根据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的提交数量分配学校参赛名额,请各学院在项目评审时务必注意保证一定的数量和时间的合理分配。
九、联系方式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校赛交流QQ群为:193827729,请各学院大赛联系人、项目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加入该群,便于赛事工作沟通及交流。
联系人: 0546-7396777 孔老师
邮 箱:214019250@qq.com。
学生工作处(武装部 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团委
2024年5月22日